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黾勉苦辛 朝乾夕惕——访我院“十佳教师”王慧菊

    发布时间:2024-10-21 发布者:融媒体中心浏览次数: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她奉谦谨之心守望三尺讲台,持传承之责不忘杏坛初心。她以爱育爱,终一路生花。

    王慧菊,中共党员,太阳成集团tyc9728公安基础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公文写作、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太阳成集团tyc9728 2023-2024学年教学质量考评“十佳教师”,曾多次获评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优秀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

    在采访王慧菊老师前,我曾反复思考:一位老师究竟要多么努力细致,才能取得“十佳教师”的称号。在和王老师深度交流后,答案才渐有了雏形:那是一份对学生的爱,也是一份严谨敬业的执着,更是一份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和敬畏。

    当聊到接到融媒体中心采访电话的感受时,王老师谈及最多的词是“感恩”。感恩她的老师们,特别是大学、读研期间的老师们。他们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为人谦和、包容、特别关爱学生。她来校工作十九年,一直在学习、传承她的老师们身上这种师者精神。

    王老师特别感恩十九年来她教过的学生。学校公布表彰名单后,不少毕业生向王老师微信祝贺,王老师回复道:“这要感谢你们。我教学质量考评能进学校前十名,离不开你们一届届学生提供给我的磨练机会。”她说,从事教育工作这些年,有过初登讲台的青涩年华,也有过教书育人过程中的迷茫和不安,到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进步,这些都是一届届学生陪着她走过来、陪着她打磨而成的。

    王老师还表达了对学校教工团队这个集体的感恩之情:学校里优秀教师很多,每位老师身上都有学习借鉴之处,这些年很多同事给了她方方面面的帮助。她说:“同事们始终是我身边的榜样。”

    当问起王老师她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她告诉我,刚参加工作时,她循着自己读书期间优秀老师们的脚步,想成为他们那样的好老师。自己有了孩子后,王老师对“好老师”有了更深切的体悟:“特别是我的孩子入学以后,我就想——我希望自家孩子的老师能为孩子带来些什么,我就应该为自己的学生带来什么,我要成为那样的老师。”

    从模仿自己的老师成为“他们”,到成为“自己”,王老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将心比心,是师之大爱。

    师者匠心育贤才,教学相长双奔赴

    问及什么是大学学习的核心时,王老师直言:大学学习,重点是在学习具体学科知识过程中锻炼提升个人的学习力,构建成长型思维模式。为什么呢?因为学习力、成长型思维,打个比方,就像是人的“操作系统”,它具有不断优化升级的能力,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后劲儿。因此,她常对学生说: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并注重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总结分享了她教学中很受益的几点做法:

    首先是多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交流,就是开展教学工作的调查研究。她不仅注重和正在教的在校生交流,而且时常和毕业生交流。多方交流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获取教学素材和灵感,成为优化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

    和在校生交流的方式主要是开课前问卷、结课问卷、日常必要的个别沟通。每一条问卷答案她都认真看,有的会及时与相关学生沟通。曾有学生收到她的反馈沟通时惊喜地说:“真的吗?老师你真的会看呀!我以为写完就没事了。”教务系统中的学生评价留言,她也逐条阅读。作为写作课教师,课余王老师常常遇到学生提出指导修改文章的请求。无论文章是否为她的课程内容,王老师都热情细致地指导,从来不惜牺牲个人时间。她说这些既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帮助,又为自己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改进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和毕业生的交流,为教学内容优化更新、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一线实战提供了丰富且实用的信息。王老师的微信联系人中,她教过的最早的学生是2002级“3+2”的,她和不少学生从师生变成朋友。采访中了解到,去年由王老师主持、多名铁路公安优秀干警和我校优秀毕业生参与建设、5名在校学生作为演员呈现的微课项目《铁路公安内勤那些事》(情景剧),就是她与学生、与公安实战单位充分交流结出的硕果。该项目今年6月顺利通过学院验收并获评学院首批铁路公安基础微课程群建设项目唯一的一等奖。

    其次是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她引导学生放开眼光,将具体写作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关联,融会贯通,把公文写作课堂打造成“写作+”,既将看似抽象枯燥的写作原理变得具体可感、通俗易懂,又拉近了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增强了课程实用性。

    最后是课后及时复盘,记录分析与反思,点滴积累。

    采访至此,不难看出王老师是把教学、把学生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的。正是她敬业乐业的匠人之心滋养了学生,学生也回馈以真诚具体的信息,这就是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吧。

    诲人修己终不辍,青云万里迎风来

    时光荏苒,从教的这些年,王老师收获了很多:与学生真诚走心的交往,常常令老师感到充实、满足。她很感谢教师这份工作,一直和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一起,让自己保持比较年轻的心态;这份工作也为她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带来不少启发。王老师说:“教学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诲人修己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人的修行。”

    谈及这些年教学中最强烈的感受,王老师说:“教学,是工作,也是生活,这些年,我是老师,也是学生,对于教学,一直处于小心谨慎、心存敬畏、不敢松懈的状态。”看到我面带不解,王老师解释说,虽然每学期面对的都是20岁左右的学生,但每届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同届学生也有不少个体差异,所以对她来说面对的始终都是新人。教学中,老师选择什么方式手段、传授哪些知识,是有较大主动性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而言是被动的、选择性小得多。因此,怎样优化自己的教学才能把每学期面对的不同“新人”引导好、培养好,对得住老师这个称呼,对她来说始终是个新命题。要对学生成长负责,就要认真谨慎处理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设计。时代在快速发展,作为老师,自己的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因此感觉自己一直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也一直是一个学习者,始终心怀敬畏。

    在采访的尾声,王老师向同学们送出寄语:“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的时代,我希望同学们做到两点:一是不役于外物,保持内心笃定,把心慢下来,静下来,稳下来,让内心安顿、明朗。二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能够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虽是初次相见,但两个小时的采访中,王老师就像是久未谋面的老友,和我无间地叙旧,那份亲切随和、坦诚朴实,让我切身体会了什么是“提灯引路,点播迷津”。

    她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执着,在教师这条路上走了十九个年头。她追光而行,于是自己便也成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