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携手共建大交通 双向交流结硕果——院所合作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17-10-10 发布者:科研处 浏览次数:

      自2017年年初我院与无锡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院所合作持续加深,“3+3”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成效显著。在前期学习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刘辉、廖鹰和赵凌三位青年教师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在无锡交通所学习和工作期间,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警精神,勤勉敬业,认真钻研,快速融入到新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圆满完成了“3+3”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进步显著,收获满满。

      刘辉博士被分派到交通所研究六部(信息技术部)。该部门承担了全国车辆和驾驶员管理软件的研发,以及交通大数据的应用开发,目前这也是交通所的主要业务。在合作导师许卉莹研究员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收集整理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方面的应用进展情况的相关资料等工作,但不局限于这些工作,所领导还特批可以到其他研究部门学习,争取多挖掘一些能够为大交通领域服务的本科专业教程和教材。

      学习之初,许卉莹研究员就明确将刘辉博士作为主要课题人员参与到国家重点课题“全国车驾管业务全过程监管系统的研发”中从事项目的调研论证工作。5月初,刘辉博士参加了交通所举办的与交通大数据有关的业务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危机处置与舆情导控、大数据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和方法、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建设与应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和大数据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等内容。5月14日-20日 协助导师设计了全国车驾管业务全过程监管系统;5月22日-28日 参加了交通所举办的全国车驾管业务监管培训班,学习了车驾管业务监管法律法规、工作制度、职责要求,车驾管业务监管系统及指标体系解读,公安机关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工作方法及公安交管车驾管业务执法与应诉方法,车驾管业务监管系统应用和异常业务分析研判方法,2017年以来异常业务数据分析、挖掘实操训练及结果点评,驾驶人考试业务监管要点与方法手段,机动车查验检验业务监管要点与方法手段,车驾管异常业务典型案例剖析,车管所综合业务监管体系设计等内容。5月29日-6月1日 协助导师制作了为我院所作的专题讲座《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的课件。

      期间,刘辉博士与导师和项目组的同事密切合作,完成了《全国车驾管业务全过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进行了初步测试。同时,参加了交通所举办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和大数据相关的全部培训班,认真学习了全国交警网校的相关课程,完成了《交通信息化》本科课程的设计。8月18日参加了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标委会在交通所召开的机动车驾驶人系列行业标准宣贯会。8月上旬,经交通所领导批准,去智能交通技术部门调研,征求其对本人所完成的《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完成了修改工作。

      学习之余,刘辉博士又撰写并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和《北京邮电大学学报》以及一个国际会议投了三篇学术论文,完成了一项课题申报项目,目前正在准备2018年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申报工作。

      廖鹰博士被分派到交通安全技术研究部交通事故检验鉴定分部。该部主要是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关键环节的鉴定,包括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技术、交通事故再现与模拟技术,以及开展交通事故车速、交通事故图像处理、交通事故痕迹微量物证等鉴定业务。合作指导老师龚标研究员是国内交通事故鉴定领域的首席研究员,也是国内多类交通事故相关标准的起草者及制修订者。

      在交通所学习实践的日子里,廖鹰博士与导师和同事们共同分析讨论交通事故鉴定案例以及亲拟事故鉴定意见书初稿,参与了事故车速、痕迹微量物证和与人体损伤痕迹有关的交通事故鉴定。对交通事故鉴定的规范流程、相关内容和鉴定分析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还接触了与其专业直接相关的交通事故鉴定中人体损伤痕迹的分析检验。在来交通所前,廖鹰博士对法医在交通事故鉴定中的作用的理解仅限于交通事故中对人伤的伤残等级评定以及尸表检验,而这两部分都是偏向于医学和临床的意见,和交通事故本身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这个过程关联不大。但是,通过半年的学习实践,她逐渐认识到,交通事故本身是一个碰撞-受力-人损的一个有前因后果的连贯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还原事故现场,就离不开人体损伤分析以及其结合道路、车辆的综合分析。因此,如何把法医分析检验的重点从医学方向,转到将法医与事故本身相结合,以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事故现场就成了最大的难点。这个难点在实际鉴定业务上的投射就是交通行为方式鉴定和驾乘关系鉴定,这也是人体损伤痕迹分析检验与交通事故鉴定最密切相关的。对这两方面的鉴定目前仍是难点,也是弱点,分析思路和检验依据都是零散的,没有较为统一认可的专业指导规范。要想成功准确地进行这两方面的鉴定,就不仅需要在交通事故的实地场景下对人体损伤进行分析,更需要与路、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出现的难点也就是下一步着力研究的方向,廖鹰博士在交通所的学习实践中迅速找到了研究的着力点和方向。

      期间,廖鹰博士也参与了一个关于毒驾人员驾驶行为研究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对项目的设计实施方面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同事们的意见和思路也在不断的吸纳学习,进行不同思维角度的融合。通过学习,大大增加了其本人对交通事故研究思维和方法的认识宽度。结合在鉴定中心的实践学习和自身所学,对于新课程的开发,也有了新的认识,考虑将来在我院开发与“交通事故鉴定”或者“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相关的特色课程。

      赵凌被分派到交通所科管处学习,合作导师是姜良维首席研究员。在导师及其团队的悉心指导下,赵凌始终围绕公安院校面向公安人才培养和服务公安队伍建设要求,结合自己在轨道系的教学科研实际,积极学习新技能,勇于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交通管理课程开发、论文撰写、项目参与及申报、公安业务现场勘查等方面开展工作,收获很大。

      课程开发方面,赵凌充分利用科管处的便利条件,在查阅200多部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荐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拟开课程“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PPT初稿编写,共计287页,随时可以开课。

      论文撰写方面:紧扣自身所学和在无锡所学习的业务知识,撰写了“基于WSN的高速铁路线路防入侵系统研究”(已被核心期刊录用);完成了“轨道交通车站突发事件实时检测与应急响应模型研究”的撰写(已被第五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录用);还有“高速公路事故物联网预警系统研究”“地铁出入通道多摄像机移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站区民警工作要点思考”等三篇文章目前已完成初稿,目前正积极投稿。

      项目参与申报方面:赵凌参与了公安部科技强警基础工作专项项目——高速公路大场景下车辆动态行为可信辨识技术研究,基本明确了移动目标轨迹跟踪的研究流程,为个人业务方向相关论文撰写提供了技术支撑思路。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申报工作,在交科所的大力支持下,初步确定我院将作为参与单位协同其他单位共同申报“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科技计划项目。

      公安业务现场勘查方面:协同项目组成员,携带视频监控测试设备,在无锡城区交通要道对机动车违法行为实施抓拍,后期设备选型、有关标准制定打下良好基础。

      无锡的半年,光阴荏苒,但三位老师都感到非常踏实,也非常快乐充实,因为虽然身处无锡,但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学院的温暖,学院党委和领导始终高度关注着他们,对他们的所想、所需、所求都最大限度地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无锡交通所的领导、合作导师和同事们也从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学习锻炼机会难得,他们都倍加珍惜,不敢有丝毫懈怠,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了五门本科生的课程设计,参与了三项国家级项目的研发,产出了7篇学术论文,撰写了两项课题申请书草稿。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在无锡交通所半年的学习,他们的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以训练、良好的教科研习惯得以养成,专业研究方向得到凝练,人际关系和组织协调能力得以锻炼,教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总之,无锡学习期间,我院三位老师不负众望,锐意进取,出色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学习任务和目标。与无锡所的“3+3”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也为我院进一步深化横向合作,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科研能力和创新力,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